根据年度监督工作计划,3月上中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巴州区、恩阳区、平昌县、经开区等地,采取查阅资料、现场查看、听取汇报等方式对全市23家科技型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下旬赴浙江省金华市考察学习浙江万舟控股有限公司、零跑新能源汽车、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横店东磁未来工厂等9个点位,涵盖多个特色产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于后。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截止2022年末,全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3家,省级瞪羚企业1家,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饮料、高效生态农业等产业。
(一)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强化政策支撑。市委、市政府成立市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企业发展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撑。加大财力支持。市财政每年预算科技创新发展资金2000万元,支持企业项目研发、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激励引导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5亿元,落实市级科技创新补助资金共计538万。累计为60余家创新主体兑付创新券补助资金120余万元,为10家科技型企业发放“天府科创贷”1953万元。重视科技平台建设。创建29个院士工作站。以科技型企业为依托,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科技型企业牵头建立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支持科技型企业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市级新型研发机构57家。
(二)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强化创新主体培育。通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培育工程,形成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的精准培育模式,实现创新主体质量、数量双提升。202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50亿元,同比增长3.4%。赋能传统产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机构建设等,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认定长赤翡翠米业、老廖家食品、飞霞实业、龙头食品等传统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加大科技攻关。2020以来,通过落实“厅市合作”协议,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支持139个,立项资金7576万元,共转化科技成果90项。实施“江口青鳙繁育与规模养殖配套技术产业化示范”“优质酿造高粱标准化种植及醇和型白酒提质增效新技术的研究”“通江银耳生产与加工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国省级科技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
(三)科技人才支撑持续强化。加强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推动60余家科技型企业与省内外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以上。引进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专家及“三区”科技人才72人,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5人,培训企业技术骨干60余人。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0余个(项),指导研发创新新产品10余个,解决企业瓶颈技术问题20余项。通过院士工作站,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141名。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外出考察学习,对比巴中、对标先进,巴中科技型企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科技型企业薄弱,比较优势不突出。一些企业缺少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开展专利申报和保护工作力度不多,进行自主创新以实现技术储备的危机感不强。全市科技型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型企业数量少,产业的聚集水平不高,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效应不明显。产品单一,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产业延伸链条短,各行业内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品品牌还不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仅46家,占比仅13%,全市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不足2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足,2019至2021年度分别为2亿元、2.3亿元、2.5亿元,投入强度分别为0.27%、0.3%、0.34%,远远低于全省1.87%、2.17%、2.26%的平均水平。
(二)科技创新平台少,成果转化率低。全市277家科技型企业,依托企业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仅73家。缺乏高端人才和国省重大产业布局,整体层次不高。目前我市备案市级重点实验室仅8家,暂无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限,一些企业在自主筹建创新平台过程中感到资金压力大,在基础建设、实验设备、人才团队等方面投入不够,科技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虽然市内企业与市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一些产学研合作关系,但是产学研互动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不高,辐射放大作用不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有待提高。
(三)科技人才缺乏,制约企业发展。企业人才吸引和培养力度不够,懂技术、懂管理、懂创新的综合型复合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勇于创新和诚信守法的企业家太少,加之科技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阻碍了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支持激励政策方面存在落实不够、力度不够,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
通过学习借鉴外地科技型企业发展成功经验,结合巴中科技型企业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科技型企业及企业家的培育。实施创新型企业主体培育行动计划,做好科技型企业梯队增量文章,逐年培育2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入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库和国家中小型企业库。支持国家高新企业做大总量,力争2023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工业企业2户,逐步推动巴中经开区创建为国家级园区。立足巴中资源禀赋,大力引进能够结合巴中优势资源进行转化的科技成果,将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集中筛选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作用较强、经营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激励,使其快速成长为龙头企业。持续加大本级财政科研投入,力争协调兑现企业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实现财政科技支出“只增不减”。大力实施企业家创新培训工程,鼓励企业家积极“走出去”参加高端培训,帮助他们找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开拓视野,提升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倾情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勇创新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可充分调研、学习先进,结合当前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对当前科技创新平台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逐步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上、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居中、企业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终端的多层次格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研究和探索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举措,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市场推广、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的支持。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组织更多科技工作者应用天府科技云,向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转化科技成果,承接科研课题,推广高新技术。加强对激励政策的统筹协调,根据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制定扶持政策,整合相关部门资金,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国家级科研平台深入合作,吸引“高精尖缺”团队和人才落户,形成高端创新资源聚集。
(三)营造崇尚科技的浓厚氛围。针对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培育、留住、用好工作力度,营造最优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发挥大专院校对口联系、院士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工作团的作用,邀请专家、学者讲座培训,定期指导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双年行动”强化投资促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争取重大产业及重点实验室布局巴中,大力引进科技型企业落户巴中。切实提高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认识,各地每年举办科技奖励表彰大会,为优秀企业家颁发荣誉市民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技的浓厚氛围。